关于藤甲的最早记载,可追溯至唐代时期。
《旧唐书·南蛮传》记载:“(林邑国)王的侍卫兵力约五千人,善于使用弩和其他兵器,身披以藤编制的甲胄,手持竹制弓箭,骑象出战。”
▲现代人仿制的藤甲
在使用藤甲的部队中,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时兀突骨麾下的藤甲军。《滇考》一书记载的相关内容,因该书作者冯甦广泛搜集包括笔记小说等各种资料撰写,故其记载很可能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描述。
《滇考》中写道:“安都鲁兵皆佩藤帽藤甲,不畏刀剑,汉军与之交战时多次退却。见众多蛮族渡江时,竟以甲盔作筏。”
明代的《武备志》中,提到了一种称为“赤藤甲”的装备。这种藤甲采用赤藤(又称红藤、大血藤)制成,赤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。
▲赤藤植物图
制作赤藤甲工艺繁复,首先需将藤条浸泡。具体操作是:在石槽中盛满水,将赤藤浸泡约半个月,之后取出晾晒三天,再反复浸泡与日晒,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处理,藤条方可完全干燥备用。
展开剩余78%因制作过程极为复杂,通常一次处理约五十斤藤条。每副藤甲消耗约两斤半藤条,故五十斤藤条可制二十副藤甲。藤甲多为背心式结构,无肩甲和腿甲,表面涂刷桐油,既轻便又坚韧,能有效抵御刀剑和弓箭攻击。其轻质、防水性能尤其适合水军使用。
▲《武备志》中藤甲图示
与藤甲配套的还有藤盔和藤牌。藤盔由细藤编织,形状类似传统草帽,帽檐宽大,盔顶装饰有鲜艳的红缨。藤盔主要装备于南方明军部队,红缨为其标志性特色。由于南方雨水多,藤盔不仅具备防护头部功能,也能充当斗笠挡雨,实用性极强。藤牌则是用藤条编制的盾牌,明清时期较为普遍使用。
▲清代照片中藤牌兵形象
藤盔表面质感粗糙,士兵佩戴时必须搭配绵帽,以防摩擦伤害头皮。
绵帽是一种厚实的帽子,采用双层布料缝制,内层为单层布,两层之间填充丝绵和茧纸。为防填充物移动,帽面与内衬之间用绢线紧密缝合。
绵帽后脑部分特意开有约三寸高的缺口,方便不同头型的人佩戴。除了后脑缺口,绵帽还有不同尺码,以适应不同人群。平时,绵帽与藤盔分开存放,使用时则临时缝合在藤盔内部。
这种在盔内配备绵帽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,清代称之为“胄衬”。
▲清代头盔内的胄衬展示
明末文献中多有关于藤盔和藤甲的记载。
萨尔浒之战时,明军康应乾部队装备藤甲。
满文老档记载:“康应乾部皆执莨筅竹杆长枪,披藤皮甲,朝鲜兵皆披纸甲,柳条盔,枪炮层层布列。”
这里所说的“藤皮甲”和“柳条盔”可能即指以藤条或类似材料编织的盔甲,因为藤条与柳条外形相近。
▲《满文老档》中诸王攻破康应乾营的插图
《石隐园藏稿》中提到,毕自严任天津巡抚期间,曾安排制造藤盔。文中写道:“铁盔铁甲仅造两百副有奇,藤盔绵甲止造五百副有奇,以所资工匠较多,非仓促可成。”
《熹宗实录》记载顺天巡抚岳和声提出的七条军事建议,其中“备器物”条目提到制造藤牌、藤盔所需材料,如温州藤牌藤盔、武康猫竹、山阴箭竹、余杭筤筅毛觔竹等。
《纪效新书》中关于明军水兵装备藤盔的说明:“各兵自备用篾盔一顶,腰刀一把,随身钉枪一根。”
《靖海志》载郑成功攻打镇江时,郑军佩戴藤盔参战:“(清军)刀击郑军藤盔藤牌皆不入,清军大败而退。”
▲郑成功纪念馆展示的藤盔实物
虽然藤甲的硬度不及钢铁,但从藤牌数百年来的使用情况来看,其防护性能相当不错。
《西南夷风土记》描述:“(西南地区)男子穿藤盔藤甲,不畏刀枪。”
此外,藤甲有其显著优势,尤其是重量轻便。
《经国雄略》指出:“藤与纸为最轻,绵与皮次之。”
同时,藤条材料和加工成本较低,成品表面涂油,防腐性能佳。
《经国雄略》还提到:“近来粤中之兵采用藤盔,因其轻便且耐雨。”
综上所述,藤制武备因其成本低廉、轻便耐用,成为资源匮乏军队的优选装备。藤编头盔甚至延续至近现代,抗战时期部分装备匮乏的国民党部队亦曾配备藤编头盔。至今,部分地区的建筑工人仍使用藤编安全帽作为防护装备。
发布于:天津市